歷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

第18日


許多公共建築因為它們所處的位置,或是因為國家中曾發生某個歷史事件,而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這些公共建築像是:議會大廈、法院或紀念碑。所羅門建造的聖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只有透過基督,才能完全進入上帝的同在。

所羅門的聖殿建在「摩利亞山上……就是阿珥楠的禾場上」(歷代志下3章1節)。這個地點與以色列的歷史有著緊密的連結。這裡是上帝吩咐亞伯拉罕把以撒獻為祭的地方,不過最終還是以公羊代替了以撒(創世記22章);這裡也是大衛數點人口的愚行,激怒了上帝而降災之處,不過大衛向上帝獻祭懺悔,讓以色列人得以倖免於難(歷代志上21章)。以色列的倖存始終取決於上帝的施恩和赦免其罪的意願,而非以色列可以為自己做的任何事。

今天的經文中並沒有精神喊話或禱告,只有按著所羅門的指令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經文詳細記載聖殿的施工以及殿中所包含的物品,其所傳達的訊息顯而易見:大量使用金子、寶石、木料和上好的染布,告訴我們上帝值得我們獻上最好的東西給祂(歷代志下3章5-7、14節)。

有些物品具有實用性,像是銅製的盆、鏟子和肉鍤子(歷代志下4章16節);其他像是金石榴和鍊子則屬裝飾性質(歷代志下3章16節)。許多物件具有鮮明的象徵意義:用十二隻銅牛馱海,意味著上帝對受造物的主導權(歷代志下4章2-6節);而在內殿前點燃的金燈檯。則認定上帝是生命和盼望的源頭(歷代志下4章7、20節)。

所羅門的聖殿複製了許多摩西時期會幕的特色:依「神聖程度」劃分區塊,外圍的建築部分主要使用銅做的裝飾,至聖所部分則特別使用金子裝飾(歷代志下3章8-9節);銅的祭壇是祭物擺放處(歷代志下4章1節);還有金製的香壇(歷代志下4章19節)。

但是也有明顯不同於摩西時代的設置。所羅門的聖殿準備了十座燈臺和桌子(歷代志下4章7-8節),而不是各準備一個(出埃及記25章23-40節)。銅壇遠比摩西時代大得多(出埃及記27章1-8節)。豎立在聖殿前的兩根銅柱,分別名為雅斤和波阿斯,意思是「上帝建立」及「上帝裡面有力量」。整體來看,聖殿是一座石造的建築;不同於會幕,它無法被搬動;這意味著聖殿是存放約櫃的一個永久之處。

所羅門的聖殿並不大(大約27公尺長乘以9公尺寬),而至聖所更為小些(9公尺乘以9公尺)。只有祭司和利未人得以進入聖殿,至於大多數的以色列人只能在殿外進行敬拜,即在所謂的「大院」中(歷代志下4章9節)。就像當年的會幕,所羅門的聖殿釋出了雙重的信息:上帝與祂的子民同在,但必須保護祂的子民免受這種同在的全面影響。就像創世記2章裡所描述的,在所羅門的時代,上帝和人之間的完全關係尚未恢復。如同聖經作者在希伯來書9-10章裡告訴我們的,只有透過基督,才能完全進入上帝的同在。

(今日的內容可以另參列王紀上6-7章)。


反思:

「上帝值得我們獻上最好的一切」,這是你身為基督門徒的態度嗎? 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你更認真地看待這個態度?

如同摩西的會幕,所羅門的聖殿象徵著上帝的同在,但也在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間設置了一系列的障礙(帷幕和門),限制了他們接近上帝的機會。你是否因此而對基督為世人的罪所做的犧牲更加感恩?請將你的反思轉換成感恩。

留言

筆記


天路系列由靈命日糧事工製作及出版。

我們的使命是讓改變生命的聖經智慧,變得易懂、易得。

權利和權限  |  條款和條件  |  隱私政策

我們使用小型文字檔案(cookies)爲你提供更好的網絡瀏覽體驗,繼續瀏覽即表示你同意這項使用方式。 按此瞭解我們使用cookies的詳情並瞭解清除cookies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