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所羅門的獻殿禱告繼續進行: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祢居住的……願祢晝夜看顧這殿……求祢垂聽僕人向此處禱告的話。求祢……垂聽而赦免(歷代志下6章18-21節)。「垂聽」和「赦免」這兩個動詞貫穿了其後的章節。所羅門想像人們在聖殿中或朝向聖殿禱告的各種情況。
若有人來到聖殿中,起誓表明無辜並想平息紛爭時,祈求上帝判斷且賞罰分明(歷代志下6章22-23節);若不屬於以色列的外邦人從遠方來向這殿禱告,祈求上帝照著外邦人所求的而行,使天下萬民都認識祢的名,敬畏祢(歷代志下6章32-33節);若祢的民奉祢的差遣,無論往何處去與仇敵爭戰,求祢垂聽他們的禱告,使他們得勝(歷代志下6章34-35節);最重要的是,若祢的民以色列得罪祢,耶和華,求祢垂聽並赦免。若以色列的民犯罪並受各式的審判:或是敗在仇敵面前(歷代志下6章24-25節);或是受到乾旱之苦(歷代志下6章26-27節);或是瘟疫襲擊、或是作物欠收、或是農作物遭受蟲害(歷代志下6章28-31節);甚至被仇敵擄走(歷代志下6章36-39節);無論是哪一種情況,若祢的民願意悔改,又向自己的地,並為祢名所建造的殿禱告,求祢赦免他們的過犯,恢復上帝與他們的關係。
所羅門舉了很多例子來強調一個基本的祈求:耶和華上帝啊,求祢起來垂聽,並回應人們在此處所獻的禱告(歷代志下6章40節)。求祢進入祢的聖殿;願祢的祭司披上救恩,願祢的聖民蒙福歡樂;求祢記念向祢僕人大衛所施的慈愛(歷代志下6章41-42節)。
歷代志作者借用詩篇132篇8-10節,來呈現所羅門禱告的最後一部分,這個禱告懇求上帝記念有關耶路撒冷聖殿和延續大衛後裔的承諾。這好比歷代志作者直接向他同時代的人說話,告訴他們應該定睛在他們中間重建的聖殿,以鼓勵他們為恢復大衛的血脈來祈求上帝。
所羅門祈禱完畢,就有火從天上降下: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以色列眾人就俯伏叩拜(歷代志下7章1-3節)。歡樂的慶典持續了七天;眾人見耶和華所施的恩惠,都心中喜樂,各歸各家去了(歷代志下7章4-10節)。聖殿落成了;所羅門的王宮也一樣完工了。
耶和華向所羅門顯現,回應了他的禱告:我選擇這地方作為祭祀我的殿宇,悅納你們呈獻的祭物。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歷代志下7章12-16節);至於你所羅門,你必守信實之約:謹守我的律例典章,正如我與你父大衛立的約,我就必堅固你的國位;你的子孫必不斷人作以色列的王(歷代志下7章17-18節)。倘若你們9轉去丟棄我,我就必將以色列人從我賜給他們的地上拔出根來,並且我為己名所分別為聖的殿也必捨棄不顧。這殿的傾頹毀壞將成為笑談,被萬民所譏誚(歷代志下7章19-22節)。這些話發人深省。事實上,聖殿並不會有任何的改變:耶和華仍然要求祂子民的忠實順服。的確,耶和華是樂意赦免的:聖殿存在的本身就證明了這點。不過,倘若以色列為了其他的神而摒棄了耶和華上帝呢?倘若以色列持續陷在罪中呢?審判和恩典兩者之間的拉扯,將如何在後代中發酵呢?這是接下來歷代志下要面對的問題。
(今日的內容可以另參列王紀上8章1節,9章9節)。
9 在歷代志下7章19-20節,是使用「你們」,其形式是複數,這意味著包括整個以色列國。
耶和華對所羅門的後半部回應,看似破壞了從6章開始洋溢的歡慶心情。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點提出這些警告呢?當上帝的子民需要聽到類似的警告時,教會是否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從另一方面來看,當上帝的子民願意謙卑悔改時,上帝必會赦免和醫治(歷代志下7章14節)。在自己的生活或教會生活中,你是否有相同的經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