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

第23日


19世紀英國浸信會牧師司布真,曾經如此描述恩典:我們需要恩典,以便我們能正確地回應恩典;今天的經文中是一個失去祝福而部分恢復祝福的故事,正好可以說明這個觀點。

就像羅波安的世代,人們的處境部分歸咎於犯罪的結果,但也是出於上帝的憐憫,讓祂的子民得以存留。

羅波安集結猶大和便雅憫支派的軍隊,打算控制其他支派。但是他們得到預言:「你們不可上去與你們的弟兄爭戰,因為這事出於我」。羅波安的人馬聽從了耶和華的話,於是各歸各家去了(歷代志下11章1-4節)。

請注意,先知在這裡稱呼羅波安為「猶大王」,並且提到「住猶大及便雅憫的以色列人」(歷代志下11章3節)。歷代志作者自己所說的「猶大王」,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南國。

羅波安現在統治的是一個大幅縮小的王國,但是他下定決心要好好把握餘下的國度。他修築在猶大和便雅憫的城邑以保衛安全(歷代志下11章5-12節)。以色列全境的許多祭司和利未人從四方歸來,他們拒絕耶羅波安墮落的偶像崇拜(歷代志下11章13-15節)。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以色列人,都隨從利未人前來加入猶大王國(歷代志下11章16-17節)。羅波安生養眾多:他立一個兒子作為繼承者,並把其他眾子分散在全地各堅固城裡。羅波安在這些安排上辦事精明(歷代志下11章18-23節)。

然而,有時強盛會導致愚昧地過度自信,羅波安和他的子民因為國家盛極而驕,於是離棄了耶和華的律法。不到一年,埃及的法老示撒率領大軍入侵以色列。當猶大離棄了耶和華,再堅固的城邑也不敵埃及大軍(歷代志下12章1-4節)。先知重申耶和華的話:「你們離棄了我,所以我……把你們交在示撒手裡」(歷代志下12章5節)。悖逆必帶來災難。

當羅波安和以色列的眾首領願意謙卑受教,耶和華就承諾拯救他們(歷代志下7章14節)。但是,首先他們必須嘗到脫離上帝的保護而受制於人的苦頭(歷代志下12章6-8節)。示撒大肆搜刮了耶路撒冷,奪走所羅門製造的金盾牌。後來羅波安以銅盾牌代替金盾牌(歷代志下12章9-11節)——代表所羅門王國的榮耀已經一去不復返。

萬幸的是,猶大不至於被毀滅。歷代志作者記載:「並且在猶大中間也有善益的事」(歷代志下12章12節)。耶路撒冷仍是耶和華從以色列眾支派中所選擇立祂名的城。羅波安雖行惡,無法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他仍作了十七年的王(歷代志下12章13-14節)。他死後,他的兒子亞比雅接續他作王。大衛家持續至下一代。

在此,歷代志作者的讀者可能會想到他們在波斯帝國統治下相對安全的處境。就像羅波安的世代,人們的處境部分歸咎於犯罪的結果,但也是出於上帝的憐憫,讓祂的子民得以存留。

請注意,只有當耶羅波安王國(北國)的歷史與猶大王國的歷史有所衝突時,歷代志的作者才提到北國。實際上,作者將北國從自己的敘述中排除,否認其具有正統性。但是,當來自北方支派、忠於耶和華的以色列人加入猶大王國時(歷代志下11章13-16節),作者仍然紀錄了這一個事實。對作者來說,以色列是一個由十二個支派而非三個支派所組成的實體。

(今日的內容可以另參列王紀上12章26-33節,14章21-31節)。


反思:

儘管歷代志作者在前面的章節中多次提到北方支派,但為什麼他在敍述中卻忽略北國?

今天的經文呈現一個清晰的模式:當上帝的子民對上帝忠誠,就能蒙福;當他們離棄上帝,審判就會降臨;只要他們願意悔改並回歸上帝,就會得到上帝的恩典。這個模式符合你自己的經驗嗎?你能想到教會中出現過這種情況的例子?

留言

筆記


天路系列由靈命日糧事工製作及出版。

我們的使命是讓改變生命的聖經智慧,變得易懂、易得。

權利和權限  |  條款和條件  |  隱私政策

我們使用小型文字檔案(cookies)爲你提供更好的網絡瀏覽體驗,繼續瀏覽即表示你同意這項使用方式。 按此瞭解我們使用cookies的詳情並瞭解清除cookies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