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有些領袖可以激盪追隨者無比的愛和忠誠,以至於追隨者幾乎願意為領袖做任何事,大衛就是這樣的一個領袖。在今天的內容裡,眾多的名字和龐大的人數清楚顯示以色列有多少人願意看到大衛作王。在這些細節的背後,歷代志的作者讓我們看到上帝的手扶持了大衛的興起(歷代志上11章10、12、18、22節)。
歷代志上11章10-47節列出了大衛的勇士群:「三個勇士」(歷代志上11章18-20節)與「三十個勇士」(歷代志上11章25節);顯然甚至有非以色列族的勇士,如亞們人洗勒(歷代志上11章39節)、赫人烏利亞(歷代志上11章41節),以及摩押人伊特瑪(歷代志上11章46節)。我們看到這些勇士的優質戰鬥力(歷代志上11章11-14、20-25節),還有大衛是如何地在乎他們。當他的三個勇士從字面上理解大衛的話,不顧一切進入敵營取水給大衛喝,大衛拒絕喝下這冒著生命危險而取得的水(歷代志上11章15-19節)。4這些記載顯示大衛身旁隨時都有準備為他赴湯蹈火的龐大勇士陣容。
歷代志上12章列出了在大衛作王前就已經支持他的人:在掃羅生前投奔他的人(歷代志上12章1-22節),還有在掃羅死後加入他的人(歷代志上12章23-40節)。十二支派的以色列都歸向他,包括一些便雅憫支派的人(歷代志上12章2-7節)。當大衛成為國王,他就擁有了聽命於他的大軍(歷代志上12章23-37節),一支「如上帝的軍」(歷代志上12章22節)。今天的內容以慶祝、盛宴和歡樂作為結尾,正是恰如其分(歷代志上12章38-40節)。
至於在歷代志上10章,作者預設讀者已經知道大衛生命中的其他事件:歷代志上12章1-8節提到大衛逃離掃羅的追殺(參撒母耳記上22-23、27章);歷代志上12章19節則簡單提及發生在基利波山戰役前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撒母耳記上29章)。這些對撒母耳記中所描述的事件之提示,幫助我們將歷代志的作者對大衛興起的記載,與撒耳母記上下兩卷書作比較。在比較之後,我們會注意到兩者的重心有明顯的不同。撒母耳記讓人想到大衛在過程中必須歷盡艱辛,才能受膏為王(撒母耳記下1-4章)。相反地,歷代志上下則聚焦在結果:在以色列所有支派的力挺之下,大衛最終受膏為王(撒母耳記下5章1-5節)。
歷代志作者的時代並沒有系出大衛家族的人作王,所以這裡關於大衛興起的記載表達了一種盼望,是一個嶄新、未來的大衛國度的盼望。基督徒會把今天的經文看成預表未來的耶穌基督,大衛王固然偉大,但他的後裔——耶穌是更加偉大的,因祂使上帝的國在大衛死後的一千年後成真。
(今日的內容可以另參撒母耳記下23章8-39節)。
4 希伯來文的聖經文本並沒有說「大衛口渴想喝水」,而是表達「他渴想(家鄉)」;大衛並非抱怨口渴;相反地,他只是在表達對他的家鄉伯利恆落入非利士人手中的憤慨。
我們從歷代志上11章15-19節中,能夠學到哪些關於領導者和追隨者之間最好的互動關係?對領導者不假思索、不加批評的忠誠,或對追隨者自以為是的要求,將如何破壞良好的互動關係?在今日的教會中,可能會發生這樣的情形嗎?
在今天的經文中,你如何理解上帝選擇大衛作王與眾人選擇跟隨大衛之間的關係?這是否意味著上帝也會在你的生活或教會中動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