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帝國」這兩個字帶給你什麼感覺?對今天許多人來說,帝國使人聯想到帝國主義,而帝國主義在上個世紀所帶來的殖民企業也受到人們質疑,因為這些企業背後的偏見(有時是種族偏見)以及它們對現今世界造成的影響。
今天的經文描述大衛如何建立了一個帝國。他南征北討周邊的敵對國家,把以色列的控制權擴展至國境的北邊和東邊,如此一來他的統治更加堅固。按照經文所記載的:「我必治服你的一切仇敵」(歷代志上17章10節),又「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歷代志上18章6、13節),上帝信守了對大衛的承諾。
大衛又向眾民秉行公義(歷代志上18章14節)。他制訂軍事、行政和宗教的制度,並委託賢能的人來管理;這是大衛另一項值得肯定的成就,他藉由這些制度來確保王國能穩定發展。
就像大部分的舊約內容一樣,歷代志也詳盡地描述大小戰爭的經過。如同一位解經家所言,舊約中的上帝不僅讓祂的子民從「山頂視角」5看見世間和平、公義和正直,也讓他們「置身於充斥戰爭的大地」。上帝的美意是讓人類參與在祂的計畫中。這意味著人類是上帝作工的起頭。上帝並非簡單地把人類歷史的混亂掃到一邊去,為祂的國度騰出空間,而是選擇在混亂中撥亂反正。這就是為什麼上帝親自參與了以色列的戰爭。
大衛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發動戰爭。歷代志上19章一開始就提到大衛尋求與亞捫人維持和睦的關係。但是當大衛的使者被當成間諜並受到極大的羞辱時,維持和睦的情況就變了調(歷代志上19章4-5節)。激烈的戰爭接踵而至:首先是與亞捫人和亞蘭人的聯合大軍對陣(歷代志上19章6-19節),接著是獨自對抗亞捫人(歷代志上20章 1-3節)。
歷代志上19章描述的焦點集中在大衛的得力將軍約押身上。他面對敵軍左右夾擊,於是兵分兩路,承諾任何一路軍隊有需要時,都能得到應有的支援,並且告訴他們要奮勇應戰,將接下來的事託付給耶和華上帝(歷代志上19章10-13節)。以色列在兩邊戰爭的前線上都取得了勝利。或許歷代志作者在此處想對當代讀者傳達一個訊息:他們必須團結合作,在上帝的旨意中各盡所能。
歷代志上20章繼續簡要敘述了與非利士人的進一步對抗(20章4-8節)。有三個身材高大的戰士先後挑戰以色列人都告失敗,他們的失敗進一步顯示以色列的土地擁有權,在大衛統治下獲得保障。不過,請注意歷代志上20章1節的一小段話:「大衛仍住在耶路撒冷」(參撒母耳記下11章1節),這可能是作者為了提醒人們,大衛與拔示巴的婚外情和這事件引發的謀殺和其國家內戰的可怕後果(參撒母耳記下11-20章)。歷代志作者明白,大衛的一生並非是完美的。
(今日的內容可以另參撒母耳記下8、10章,11章1節,12章26-31節,21章18-22節)。
5 參J. Goldingay所著的1 & 2 Chronicles for Everyone(London: SPCK, 2012, 50)。
上帝不只是簡單地把人類歷史的混亂掃到一邊去,而是努力改變、挽回混亂的局面。你能從近代歷史或當代歷史中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關於亞捫人污辱大衛的使者一事,也許可以如此解讀:亞捫王哈嫰不只是以行動激怒大衛和以色列,也是公然挑戰以色列上帝的大能。這是否解釋了大衛為什麼發動對亞捫及亞蘭聯軍的戰爭?如果大衛沒有發動戰爭,那他將對周遭的鄰國傳達什麼樣的信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