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在職場中, 要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與時俱進」的態度很重要。職場領袖常常把應對新挑戰、抓住新機會掛在嘴邊,而員工則發現他們必須「不斷學習新技術」才能保住飯碗。
類似的場景也發生在今天的經文裡。這是一個權力交接的過渡時期,以色列處於得業為安的狀態。一座可供人永久敬拜上帝的聖殿,即將被修建起來。大衛自知年老體衰,將不久於人世,王位也將交接出去,於是他制定措施來幫助以色列妥善因應過渡時期。
首先,他讓所羅門共同攝政(歷代志上23章1節),確保王權的延續。其次,他看到至今的利未人仍專注在會幕的敬拜事務上,他們必須在職責上更上一層樓(歷代志上23章25-26節)。於是,大衛根據現況修改了他們的「職務範圍」。大衛依循傳統的利未家族(革順、哥轄、米拉利)進行分組,為利未人分配新的職務:現在他們將成為官長、士師、守門人和樂師(歷代志上23章4-6節)。
尤其是,大衛的安排讓歌唱和樂器演奏在以色列的敬拜中被賦予新的地位(歷代志上25章1-6節;另參歷代志上16章5-6節)。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利未人的音樂家據稱可以用詩歌來說預言(歷代志上25章1節)。或許他們在敬拜過程中會得到耶和華上帝的話語(參詩篇81篇5-16節,95篇7-11節);或者他們所提供的頌讚本身就是一種預言。我們也可以參考以賽亞書12章、耶利米書33章11節、阿摩司書5章8-9節裡類似詩歌的預言內容。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大衛所建立的制度並未對以色列的敬拜帶來限制,而是讓上帝與祂的子民有更深入的交流。
從歷代志上26章可以清楚得知,利未人擔任守門人、司庫以及從事各樣事工的官長,其人數就如同祭司和聖殿詩班的人數一樣多。就像這些祭司和音樂家,擔任其他事工的利未人,以掣籤的方式按班供職(歷代志上24章7-19節,25章9-31節,26章12-19節):掣籤使上帝在利未人的職責分配上發揮決定性的功能,並給予這些職責應有的尊嚴。
祭司和負責歌唱職務的人共有二十四個班次。我們可以推論,每個班次在一個月曆年的四十八個星期中各司其職兩個星期。而在一年其餘的日子裡,他們要居住在自己的城邑中(約書亞記21章1-42節),他們會回到自己的城裡,在自己的土地上勞動,並且我們可以想見他們將耶和華藉摩西曉諭以色列人的一切律例教訓以色列人(利未記10章11節)。
雖說許多利未人擔任的職分在大衛的統治期間有所改變,不過新的職分與舊的職分同樣令人喜樂滿足。與歷代志作者同時代的利未人,大可把以下這個信息牢記於心:在被擄歸回後,服事上帝的情況也許與過去的情況迥然不同,但是他們事奉的是同一位上帝,他們所提供的服事也一樣寶貴。
當你的教會或職場處在過渡期間,從今天的經文有什麼啓發可以幫助你適應改變?
如果你被要求放棄一個已經奉獻多年的服事職位,或是去接受另一種形式的事奉(像今天經文中的利未人),或是從目前的服事上全身而退(像今天經文中的大衛),你會如何因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