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

第3日


今天的經文內容是關於西緬支派,就是約旦河以東的部族,包括呂便、迦得和瑪拿西的半個支派,還有利未支派。這裡有許多名字和短篇敍事記錄了聖經其他書卷並未記載的事件。一如以往,看似微不足道的內容是為了表達不同的觀點。

信實和順服會帶來上帝的祝福(勝利、攻克土地);悖逆則招來審判(戰敗與流放)。

西緬支派(歷代志上4章24-43節)與猶大支派的南方邊界相鄰。這個支派一直和猶大支派關係緊密(士師記1章3-4、17節)。在猶大王希西家的統治期間,西緬支派擴張它的領土範圍,向東占取了肥美鄰地,在某些狀況下,又把原本的居民驅趕滅盡(歷代志上4章34-43節)。

關於呂便支派的記載,雖然作者描述了掃羅時代的擴張和征服(歷代志上5章9-10節),同時也暗示了呂便將被亞述人征服(歷代志上5章6節)。

在歷代志上5章1-2節,歷代志作者敘述呂便喪失了長子的名分,這些名分所帶來的祝福,就落到約瑟的兒子以法蓮和瑪拿西的身上。這是根據創世記的記載而來,呂便污穢父親的榻,因此喪失了長子的名分(創世記35章22節、49章3-4節),雅各便把祝福給予約瑟和他的兒子(創世記48章21-22節、49章22-26節)。3

歷代志上的作者推崇猶大的成就(歷代志上5章2節),但也沒有忽視其他支派被視為以色列繼承人的主張。至於迦得支派的記載(歷代志上5章11-22節),作者有一半的篇幅是關於約旦河以東三部族在當地發動的戰爭(歷代志上5章18-22節)。當他們在戰爭中呼求上帝,上帝就因這群子民的信實而幫助他們(歷代志上5章20節)。對歷代志的作者而言,呼求上帝總是值得的,畢竟這是屬於上帝的爭戰(歷代志上5章22節)。

關於瑪拿西支派的記載,經文一開始就提到瑪拿西在約旦河以東安頓下來(歷代志上5章23-26節)。但是,就像對迦得的記載一樣,歷代志的作者把焦點放大至所有安頓在約旦河以東的部族,而這一次是描述他們日後流放至亞述。

總而言之,這些簡短的敍事列出了歷代志的作者對以色列歷史看法的關鍵要素:信實和順服會帶來上帝的祝福(勝利、攻克土地);悖逆則招來審判(戰敗與流放)。

關於利未支派的記載是在歷代志上2-8章的中心。在歷代志上6章,作者對利未支派的家譜有著很長的敘述(歷代志上6章1-81節),其中可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祭司和其他利未人的家譜;第二部分是利未支派各自安頓的地業清冊(歷代志上6章54-81節)。兩個部分都賦予祭司──也就是亞倫後裔的顯著地位(歷代志上6章1-15、54-60節),因為祭司在以色列的贖罪事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歷代志上6章49節)。不過,歷代志的作者也仍有篇幅留給非祭司的希幔、亞薩、以探的子孫(歷代志上6章31-48節),他們分別掌管聖殿中的音樂以及打理會幕的一切事宜。

根據歷代志作者的陳述,祭司和其他利未人各司其職且執掌明確。所有的人都盡自己的本分參與聖殿中的敬拜,並發揮自己的功能,利未人居住在其他支派分配給他們的城邑中,象徵以色列十二支派的願景:所有的支派都在耶路撒冷聖殿中一起敬拜上帝。

3 西緬和利未雖然在流便之後出生(創世記29章33-34節),但因其他原因被取消資格(創世記34章25-31節,49章5-7節)。


反思:

今天的經文反映了歷代志作者的主要觀點:上帝以祝福和審判對待以色列;祭司和利未人在敬拜與獻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色列是一個由十二支派組成的實體,所有支派齊聚一起敬拜上帝。這些觀點可以如何應用在今日的教會中?

上帝是否用對待以色列的態度來對待今日的教會?有哪些地方改變了?又有哪些地方是不變的?

留言

筆記


天路系列由靈命日糧事工製作及出版。

我們的使命是讓改變生命的聖經智慧,變得易懂、易得。

權利和權限  |  條款和條件  |  隱私政策

我們使用小型文字檔案(cookies)爲你提供更好的網絡瀏覽體驗,繼續瀏覽即表示你同意這項使用方式。 按此瞭解我們使用cookies的詳情並瞭解清除cookies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