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座位可視為身分或事物重要性的一個指標。在許多慶典中,人物座位的安排或出場次序都至關重要。耶穌曾就這些沿襲下來的習俗,講了一個寓言故事(路加福音14章7-11節)。我們從座位表或組織結構中對某人或某事的安排,就可以知道人們對該人或該事的看法如何。
至此,歷代志作者已經記述了猶大、西緬、呂便、迦得、約旦河以東的瑪拿西和利未支派的事蹟。歷代志上7章則處理以色列的另外六個支派——以薩迦、便雅憫、拿弗他利、瑪拿西半個支派、以法蓮和亞設。歷代志上8章則將重心全部放在便雅憫支派上。除了便雅憫支派,在歷代志上7-8章裡提到的其他支派都屬於以色列的北國。
請注意,我們看到在此處,歷代志的作者似乎又一次關注大衛,縱使當時他沒有被列在猶大後裔的名單上:系出陀拉的大能勇士們,在大衛統治時期就已經被數算進去了(歷代志上7章2節)。在歷代志上8章28、32節中有關耶路撒冷的說明,讓人進一步想起大衛這位建立耶路撒冷的君王(歷代志上11章4-9節)。
以法蓮的家譜包含了一段關於失去、隨後是重建和新生的敘述(歷代志上7章21-24節)。或許歷代志的作者意有所指,藉此暗示著以色列人流放至巴比倫的悲劇也是一種序曲,他們準備在應許之地展開新生。
不過,今天的重點在於歷代志的作者對以色列的包容性異象。從歷代志上2-8章的敘述中,我們現在可以大致了解它的結構:開頭與結尾分別記載了猶大支派(歷代志上2章2節-4章23節)和便雅憫支派(歷代志上8章1-40節);中間部分為利未支派(歷代志上6章1-81節)。比起其他支派,作者用了更長的篇幅來介紹這三個支派。他們撐起了歷代志上2-8章的架構,而其他的支派則融合其中(歷代志上4章24節-5章26節,7章1-40節)。
猶大、利未和便雅憫這三個支派組成了南國,他們同時也是被擄回歸後的以色列群體之核心(歷代志上9章2-34節)。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在歷代志上2-8章的篇幅中具有關鍵地位(開頭、中間、結尾)。其他屬於分裂出去的北國支派,並沒有被忽略,相反地,他們在猶大、利未及便雅憫等支派之間安頓下來(歷代志下10章16-19節)。這樣的組成對回歸後的以色列群體傳達了一個清楚的訊息:不要認為上帝完全否定了過去加入北國的支派,相反地,如果任何一個以色列支派展現出對上帝的明確承諾並要求加入重建工作,你們應該要歡迎他們;他們有權在你們中間占有一席之地;這是回歸期間所宣講的重大訊息,正如稍後的篇章所顯示的,這正是歷代志的作者要當時的以色列民接收的訊息:以色列一直都是由十二個支派所組成,而不是只有三個支派。
失去之後還是可以迎來新生和重建(歷代志上7章21-24節)。你是否想到教會中發生過這樣的情況?根據你的理解,請分享教會發生了什麼事?
歷代志作者的書寫內容,是依據他對以色列的包容性異象而成的。教會是否應該擁有類似的包容性異象,教會要如何表達那樣的異象?教會是否可能在包容這件事上走偏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