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比利時作家埃米爾 • 卡馬茨(Emile Cammaerts)在研究英國作家柴斯特頓(G. K. Chesterton)13的作品時,觀察到一個現象:「當人選擇不再相信上帝時,接下來他們就什麼都不信。然後他們又演變成什麼都可以相信。」亞哈斯在相對來說更為敬虔的烏西雅和約坦之後接續為王。顯而易見地,亞哈斯什麼都信,就是不願意相信耶和華。
亞哈斯的作風更像以色列的王,他並未具備大衛的後裔該有的形象(歷代志下28章1-4節):他敬拜偶像巴力;在猶大境內各處的邱壇、山岡、各青翠樹下獻祭燒香;他甚至像迦南人一樣,用火燃燒自己的兒女,作為祭物。歷代志下28章5節:「耶和華——他的上帝」因此極具諷刺意味:它指的不是「那位他所信靠的耶和華」,而是「那位因他的悖逆而要審判他的耶和華。」
亞蘭人攻打猶大,擄走了許多人民;以色列卻讓猶大吃了更多的苦頭,不僅打敗了猶大,還擄走他更多的人(歷代志下28章5-8節)。然而,一個諷刺的轉折出現了,以色列人現在對上帝的反應令人出乎預料,他們對擄來的「以色列弟兄」表現出無比同情(歷代志下28章11節)。一位先知告訴他們,要將擄來的猶大俘虜釋放回去。沒錯!因為「耶和華——你們列祖的上帝」惱怒猶大人;所以將他們交在你們手裡。但是以色列人在上帝的面前也是有罪;他們不應罪上加罪。於是以法蓮的幾個族長聽信了先知的話:不僅釋放了擄來的人,甚至以仁慈對待他們(歷代志下28章12-15節)。以色列此舉顯然比猶大所表現的更親近上帝!
然而亞哈斯的災難還未結束。猶大南邊遭到以東人的突襲,西邊則受到非利士人的攻擊。所有在烏西雅時代取得的土地盡失,像是耶和華因亞哈斯的悖逆而加重審判(歷代志下28章17-19節)。亞哈斯面對外敵的反應不是向耶和華呼求幫助,而是轉向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求救,他收下了亞哈斯從耶和華的殿裡取得的禮物,但這也無濟於事,亞哈斯的處境每況愈下(歷代志下28章20-21節)。
亞哈斯王在急難的時候,愈發得罪上帝(歷代志下28章22-23節):他開始敬拜讓他嚐到敗仗的大馬色之神,以為獻祭給幫助亞蘭王的神也能幫助自己,他把自己悖逆上帝的行為合理化。這種偶像崇拜看似比亞瑪謝當年的行為更合乎邏輯(歷代志下25章14-15節),但是卻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亞哈斯鼓勵全民祭拜其他神祇,他甚至洗劫了耶和華的聖殿,並封鎖各門,禁止人進入。如果他曾經允許民眾敬拜耶和華,那麼他現在則是積極阻止人們尋求耶和華。很明顯,他的行為「惹動耶和華——他列祖上帝的怒氣」(歷代志下28章25節)。亞哈斯死後沒有被安葬在以色列諸王的墳墓中,也就不足為奇了(歷代志下28章27節);他的作為使大衛的子孫蒙羞。
請注意,今天經文的後半部描述亞哈斯是「以色列王」(歷代志下28章19節),而猶大則是「以色列眾人」(歷代志下28章23節),至於亞哈斯的列祖則是「以色列諸王」(歷代志下28章27節)。這反映出一個事實,就是在亞哈斯統治的末期,亞述已經征服了北方的以色列國(列王紀下17章)。大衛和所羅門統治的以色列中只有南國猶大尚存,因此猶大和它的國王繼承了「以色列」的名稱。
(今日的內容可以另參列王紀下16章)。
13 參Émile Cammaerts所著的The Laughing Prophet: The Seven Virtues and G.K. Chesterton(London: Methuen, 1937, 230)。
歷代志下28章1-4節關於亞哈斯的記載,可能會給人一種他無緣無故拋棄耶和華的印象,但其實亞哈斯很可能是因為受到亞蘭和以色列的威脅(以賽亞書7章1-2節),才轉向其他的神明,後來又求助於亞述。基於這個原因,我們是否更容易理解亞哈斯的行為?你能想到任何例子,像亞哈斯那樣因被試探而最後放棄信靠上帝,而向上帝的承諾妥協?
以色列的領袖們在聽到先知俄德的警告後,做出了及時的回應,承認自己的罪,並釋放了猶大的俘虜。在你的成功經驗中,你是否曾經接受敬虔的建議而謙卑自己?請分享你是如何回應的?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