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猶大建國以來最壞的王亞哈斯死後,交棒給兒子希西家:「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歷代志下29章2節)。今天的經文清楚地教導我們,無論人們曾經犯下了什麼罪,耶和華的子民總是可以悔改並歸向祂。
在亞哈斯統治時期,由於偶像崇拜盛行,祭司和利未人少有服事的機會。如今他們仍然存在,但顯然變得懶散,疏於值勤,有些甚至可能在不合法的邱壇事奉。不過這並不重要,因為希西家準備賦予他們重任。猶大將再次尋求耶和華;當務之急是潔淨聖殿(歷代志下29章3-11節)。
利未人將自己分別為聖投入聖職,開始工作,他們移除並摧毀了所有與偶像有關的物件。祭司則負責潔淨聖殿(歷代志下29章12-24節)。許多牲畜被獻祭作為全以色列人的贖罪祭(歷代志下29章20-24節)。他們唱讚美耶和華的歌,用以色列王大衛的樂器伴奏,用大衛和先知亞薩的詩詞頌讚耶和華。(歷代志下29章26-27、30節)。聖殿恢復了它正當的用途;會眾奉上更多的燔祭,以慶祝與上帝重新修復的新關係。因為祭司太少,利未人必須幫助祭司進行獻祭。
雖然一切並非像所預期的發展,然而希西家和眾民都對上帝如此迅速地帶來新的改變而喜樂(歷代志下29章36節)。
在亞哈斯的統治期間,以色列對猶大展現了仁慈的同胞之情(歷代志下28章9-15節);在希西家的治理下,猶大把這份仁慈延伸至北國以色列的餘民身上。希西家舉辦了逾越節的盛會,紀念上帝是如何把以色列人從奴隸的身分解救出來成為上帝的選民(出埃及記12章,19章4-6節)。希西家廣邀所有以色列和猶大的人民參加耶路撒冷的慶祝活動(歷代志下30章1節)。
希西家是北國以色列滅亡之後第一位繼任的猶大國王。他廣邀以色列同胞共同參與宗教復興,清楚地傳達了一個信息:縱使北國已經滅亡,以色列十個支派的餘民仍然能夠回歸耶和華;他們的列祖犯了罪,但耶和華是「有恩典、施憐憫」的上帝,祂必不致轉臉不顧他們(歷代志下30章6-9節)。發出這個邀請是大膽的一步:在歷經兩百年的分裂,許多南國的以色列人感到難以接受這些北國的以色列同胞,而許多北國的以色列人也拒絕這個邀請,但是仍有一些人給予正面的回應(歷代志下30章10-11節)。
希西家處理逾越節的方式在某些方面來說是不合常規的:因為缺乏分別為聖的祭司,他們延到第二個月才慶祝逾越節(歷代志下30章2-4節);許多參加者尚未完成自潔,不應該在逾越節的慶典上吃喝,但希西家大膽地向耶和華祈求饒恕,耶和華應允希西家(歷代志下30章17-20節);最終,他們額外多慶祝了七天。
自所羅門時代以來,從來沒有像這樣的事發生過。耶和華不只垂聽,還回應了他們的禱告(歷代志下30章23-27節)。這段記載說明打破常規沒有關係;耶和華看見的是國王和子民竭誠地渴望歸向祂。
到目前為止,希西家的改革僅限於耶路撒冷。但是,改革的影響力最終擴展至外圍地區。猶大、便雅憫、以法蓮和瑪拿西各地的邱壇、祭壇和偶像各物盡被拆毀(歷代志下31章1節)。短短幾個星期,希西家就讓他的王國脫胎換骨,煥然一新。
(今日的內容可以另參列王紀下18章1-8節)。
對希西家的改革來說,為什麼第一步從潔淨耶路撒冷的聖殿開始,是如此重要?如果你目前感到遠離了上帝,你認為什麼是回歸上帝的第一步?
閱讀歷代志下28-30章:這幾章以什麼方式展現了十二個支派之間的合一?今天的教會若想在經歷分裂之後尋求和解,可以從這些章節中得到什麼教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