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了解歷史有助於我們了解現在。在今天的內容中,歷代志的作者把我們帶回到他所屬的年代,他在歷代志上1-8章裡為我們闡明了他當時所屬被擄歸回後的年代裡,以色列眾支派家譜的意義。他的敍事是以猶大人(其國家前身是南國)流放至巴比倫(歷代志上9章1節)開始,然後故事往後推移,列出那些被擄歸回並重新安頓在耶路撒冷的人,包括:以色列群眾、祭司和利未人(歷代志上9章2節)。
歷代志的作者持續記錄著以色列人的家譜直到他自己的年代,此外,他還列出被擄歸回前的世代,他們是被擄歸回前居民的合法繼承人。作者向一個可能認為自己微不足道且受到威脅的群體說話時,所傳達的信息是:你們的未來可以像以色列過去一樣輝煌!
在這裡,我們讀到有關猶大和便雅憫支派(歷代志上9章3-9節)、祭司(歷代志上9章10-13節)和其他利未人(歷代志上9章14-34節)的記載。其中對利未人所擔負的守門人之職責,有詳盡的描述,這表示進入耶路撒冷和重建聖殿應受仔細的監督。這裡提到非尼哈、大衛和撒母耳(歷代志上9章20、22節),提醒我們這些利未人承襲了一個神聖的傳統服事。
請注意歷代志上9章3節提到的以法蓮和瑪拿西支派。當時被擄歸回後的群體幾乎全部來自猶大、便雅憫和利未人等支派;歷代志上9章3節以外的經文所記載的以色列人均出自這些支派。但是歷代志上9章3節的記載顯示,歷代志的作者為屬於北國的以色列支派敞開大門,他們也同樣被歡迎參與回歸後重建家園的工作。
在歷代志上9章35-44節中,歷代志作者追溯掃羅歷世祖先十二代的家譜,重複了歷代志上8章29-40節的內容。在歷代志上8章中,這些經文描述三個主要的便雅憫家族的定居;這裡的重點是帶領讀者進入歷代志上10章關於掃羅的死亡。即使掃羅的王權最後以災難告終,但他的家族持續在以色列的歷史上發揮作用。由此可見悲劇是可以挽回的。
總結我們目前所讀的內容,歷代志上1-9章提醒我們以色列蒙召成為萬國的祝福,描繪了一幅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成為敬拜上帝之群體的圖像,同時堅持被擄歸回後的以色列群體與被擄歸回前的以色列是一脈相承的,儘管歷代志作者當時的讀者不太可能有這樣的領悟,但他們卻是上帝向他們的歷代先祖們所承諾的繼承人。
歷代志上2-8章中的簡短敘事,為我們鋪陳了接下來幾章許多的主題發展方向。尤其是對大衛支派的詳盡討論(歷代志上2章1-17節,3章1-24節),以及其他有關大衛的說明(歷代志上4章31節,6章31節),都是為接下來關於大衛和所羅門的長篇記載作準備。
所以,當歷代志上9章結束時,流亡已成歷史,以色列人回歸到這片土地,再次向上帝獻祭。言外之意,歷代志的作者鼓勵其他尚未從流亡歸來的人要效法他們。只要與上帝同行,總有一條回歸之路。
當歷代志的作者向上帝的子民喊話時,他們正處於自覺微不足道或被邊緣化的光景中。你也是這樣瞧不起自己或所屬教會嗎? 如果是,歷代志的作者在歷代志上1-9章所描寫的內容,如何鼓勵了你?
在今天的經文中(歷代志上9章17-27節),細想一下關於利未人擔任守門人的記載。你認為在今日的教會中,誰應該擔起「守門人」的職責?他們應該如何扮演這個角色?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