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下

作者: Philip E. Satterthwaite

第6日


「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傳道書4章13節)傳道者的一席話概括了今日的大部分內容。

未來任何一位以色列的王應出自大衛的後裔。

歷代志上整卷書的敘事主體是以掃羅戰死沙場拉開序幕,接下來的內容是以大衛取代掃羅成為以色列的王為主軸。作者大可從以色列人出埃及或約書亞領軍攻克迦南開始敘述,甚或以掃羅的王權作為開始,但是作者沒有這麼做,他跳過了以色列幾百年的歷史,為的就是把焦點放在大衛身上。大衛的王朝以及他對以色列的統治,將是歷代志上全書接下來的主題。

作者基本上把掃羅的國王身分擱置一邊,直接切入重點:掃羅帶領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爭戰,導致以色列災難性的失敗(歷代志上10章1節),爾後掃羅身受重傷,自殺羞愧而亡(歷代志上10章4-10節),他最大的不幸其實是背棄上帝。經文記載:「掃羅死了,因為他干犯耶和華,沒有遵守耶和華的命;⋯⋯沒有求問耶和華」(歷代志上10章13-14節),反而求問交鬼的婦人。上述經文中提到的干犯上帝、遵守誡命及求問上帝等三件事,可視為歷代志作者的神學重點。

掃羅是一個負面的榜樣: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失職的王。而他的死亡則是上帝審判的結果:「耶和華使他被殺」,把國歸於大衛(歷代志上10章14節)。此處作者向我們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未來任何一位以色列的王應出自大衛的後裔。

上帝揀選大衛的選擇也反映了人的期盼。掃羅死後,所有的支派都來到希伯崙見大衛,向他宣誓效忠(歷代志上11章1節)。縱使仍在掃羅的統治時期,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大衛是上帝所揀選來牧養以色列子民的真正領袖(歷代志上11章2節)。所以他們在希伯崙膏他為王,應驗了耶和華藉撒母耳所說的話(歷代志上11章3節)。走筆至此,作者似乎預設他的讀者已經熟悉撒母耳記上13章13-14節、15章26-28節和28章17-19節的經文。

大衛作王後的第一個行動是攫取耶路撒冷這城成為他的王城,就是所謂的大衛城(歷代志上11章7節)。在這所有的描述中,我們得知萬軍之耶和華與大衛同在(歷代志上11章9節)。

歷代志的作者強調,各支派因擁戴大衛作王而團結在一起:「以色列眾人」到希伯崙見大衛,選擇他為王(歷代志上11章1節),「以色列人」又幫助大衛攻克耶路撒冷(歷代志上11章4節)。歷代志上2-8章闡述了作者對以色列的部分異象:在理想情況下,以色列是一個具有十二支派的國家。關於這一部分,歷代志上11章又添上一筆:以色列人民必須在大衛後裔的統治下團結在一起,以耶路撒冷——即大衛所占領的堡壘,作為他們的首都。對歷代志的作者而言,以大衛的後裔為王以及將聖殿設在耶路撒冷,都毋庸置疑是上帝的應許,在被擄之前就是如此,在作者所處的時代也是如此。

(今日的內容可以另參撒母耳記上31章;撒母耳記下5章1-10節)。


反思:

在被擄歸回期間,以色列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也不再由大衛的後裔所統治,然而歷代志的作者仍相信,上帝對大衛後裔的應許不會改變。為什麼大衛對歷代志的讀者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大衛的後裔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具有什麼意義?

「對歷代志的作者而言,以大衛的後裔為王以及將聖殿設在耶路撒冷,都毋庸置疑是上帝的應許」。作為一個基督徒,什麼是你認為無庸置疑的?

留言

筆記


天路系列由靈命日糧事工製作及出版。

我們的使命是讓改變生命的聖經智慧,變得易懂、易得。

權利和權限  |  條款和條件  |  隱私政策

我們使用小型文字檔案(cookies)爲你提供更好的網絡瀏覽體驗,繼續瀏覽即表示你同意這項使用方式。 按此瞭解我們使用cookies的詳情並瞭解清除cookies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