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記
作者: Sim Kay Tee「柳暗花明」這句成語常常用來鼓勵正處於低谷或困境的人。你可能會猜想拿俄米在摩押的那段艱苦歲月裡,曾多少次聽見這句話——即使在最悲慘絕望的日子裡,總是會有盼望、有好事情將要發生。
沒錯,拿俄米的人生出現了轉機。有一則好消息傳來了!在兩個兒子過世後,拿俄米聽說現在伯利恆有食物了。猶大地那場超過十年的饑荒(1章1、4節)終於結束了。氣候改變開始降雨,滋潤肥沃的土地,使得莊稼豐收。但這裡所給的豐收理由並不是農耕理論,而是神學理由;並不是因為天降甘霖,而是因為「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6節;參利未記26章3-5節)。當上帝的百姓回轉向祂祈求拯救時,上帝就「為他們記念祂的約,照祂豐盛的慈愛後悔」,收回祂管教的手(詩篇106篇43-45節)。有趣的是,塔庫姆譯本(Targum,以古亞蘭文譯成的希伯來文聖經)裡提到,這場饑荒是因為六位小士師中的第四位士師(士師記12章8節),也就是「伯利恆的以比讚」的功績和代求而停止的。而有拉比認為這人就是波阿斯。5
以色列人花了超過十年的時間才回到上帝面前,這顯出他們的性格何等悖逆、頑強又硬著頸項(申命記9章6、13節,31章27節)。他們寧可受苦也不願悔改。或許我們在這一方面也跟他們一樣,往往很容易犯罪,卻很難悔改。我們請求上帝的拯救但卻不悔改。
拿俄米推翻了她和以利米勒之前的決定,「她就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1章6節)。聖經學者華倫 • 魏斯比(Warren Wiersbe)對拿俄米的決定有精闢的見解:「拿俄米的決定是正確的,但她的動機卻是錯誤的。她最關心的仍然只有糧食,而不是與上帝的關係。她只是要回到故鄉,卻沒有要回到她的上帝身邊。」6
拿俄米聽到的好消息是「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6節)。希伯來文的「賜糧食」,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給他們麵包」。7這和我們今日所聽到的好消息豈不是一樣的嗎?上帝「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我們」,藉此拯救我們(約翰福音6章32節)。主耶穌已經對所有靈裡飢餓的人發出邀請:「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約翰福音6章35節)。或許,我們就像拿俄米一樣,需要的只是回家、回到上帝那裡去。
5 參塔瑪拉 • 考恩 • 艾斯肯納奇(Tamara Cohn Eskenazi)和蒂華 • 費瑪 • 肯斯基(Tikva Frymer-Kensky)所著的The JPS Bible Commentary: Ruth, first edition, JPS Tanakh Commentary (Philadelphia, P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2011, 8)。
6 參華倫 • 魏斯比所著的Be Committed, “Be” Commentary Series (Wheaton, IL: Victor Books, 1993, 18)。
7 參揚 • 德 • 瓦德(Jan de Waard)和尤金 • 奈達(Eugene Albert Nida)所著的A Translator’s Handbook on the Book of Ruth, 2nd edition, UBS Handbook Series (New York: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91, 10)。
你覺得為什麼以色列人得花那麼長的時間(10年)才悔改?
你是否同意我們往往很容易犯罪卻很難悔改?請分享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我們應該如何更敏銳地察覺生命中的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