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書

作者: David Burge

第30日


許多企業在做決策時都會先做成本效益分析。他們可能會問:「如果我們重新裝潢我們的辦公室,或再僱用一位新員工,產生的效益是否會大於新增的成本?」我們也會為自己及家庭做出類似的決策。當面前有好幾個選項時,哪一個才是最佳的選擇?

「這恩是上帝的真恩。你們務要在這恩上站立得住」。

在面臨如彼得前書提到的迫害時,為什麼還有人決定要跟隨主耶穌呢?為什麼有人會決定受洗加入這群受迫害的基督徒?也許有時你會思考:全心全意跟隨耶穌所產生的結果是否值得?

我有一位朋友在成為基督徒之後,他們的父母親跟他說:「好吧!你現在是基督徒了。我們很失望。如果你一定要當一個基督徒,那麼就別太認真。別給家裡添麻煩,也不要放棄家裡的信仰。」那麼,他應該怎麼做呢?

彼得前書就是要向你確保耶穌絕對值得你為祂受苦。如果你在這本靈修書中只能記住一句話,請你記住彼得在12節所說的:「我略略地寫了這信……,勸勉你們,又證明這恩是上帝的真恩。你們務要在這恩上站立得住」。

如果我們真的要做成本效益分析,請記住耶穌的福音並不是人所編造的宗教故事,也不是諸多選項的其中之一。彼得希望我們去與人分享他的確信:「這恩是上帝的真恩」(12節)。

創造世界的上帝對世界提出救贖之道,而這項救贖沒有其他途徑,只能透過上帝獨生子為我們獻上生命(參使徒行傳4章12節)。沒有其他路徑能夠到達上帝面前。所謂的「成功神學」很誘惑人,但卻是錯謬的;道德主義看似良善,但卻造成如同法利賽人般的驕傲自義。而彼得的福音則是上帝真正的恩典。就算因此讓我們受傷,都值得我們堅守。

最後,彼得說他是在巴比倫寫這封書信的,彼得這裡提到的巴比倫,可能是意指羅馬(彼得前書5章13節;另參啟示錄18章10、21節)。這是因為在舊約裡,巴比倫象徵著敵對基督的勢力。在彼得的時代,則是羅馬帝國成為迫害基督徒、敵對上帝的政權。彼得最後特別提到馬可,也就是馬可福音的作者,可能因為他當時與彼得同在羅馬。馬可應該從彼得身上得到很多關於耶穌生平的資訊。

彼得最後的話語再次呼召基督徒要彼此相愛,他也祈求上帝的平安與他們同在:「願平安歸於你們凡在基督裡的人」(14節)。


反思:

重新回顧彼得前書,請分享上帝用哪些不同的方式來鼓勵我們在耶穌的福音、上帝真正的恩典裡,堅定站穩?

在閱讀完這封有力且重要的書信之後,你對耶穌的感恩是否增加許多?上帝激勵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留言

筆記


writer1

作者簡介

伯達瑋(David Burge)是一位牧師,在澳洲的悉尼(或稱雪梨)宣教與聖經學院(Sydney Missionary and Bible College)教授新約聖經。他主要的研究是使徒彼得的生平和其神學思想,以及彼得如何幫助我們認識耶穌。目前他已撰寫並出版了幾本書,其中包括《彼得後書:懷疑世界中的信仰》(2 Peter: Faith in a Sceptical World)和《第1世紀生與死指南:愛比克泰德、斐洛與使徒彼得》(First-Century Guides to Life and Death: Epictetus, Philo and Peter)。

此作者的天路系列著作

天路系列由靈命日糧事工製作及出版。

我們的使命是讓改變生命的聖經智慧,變得易懂、易得。

權利和權限  |  條款和條件  |  隱私政策

我們使用小型文字檔案(cookies)爲你提供更好的網絡瀏覽體驗,繼續瀏覽即表示你同意這項使用方式。 按此瞭解我們使用cookies的詳情並瞭解清除cookies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