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

作者: Robert M. Solomon

第29日


希伯來書作者在8章的結尾闡明了基督的新約如何取代依據摩西律法所設立的舊約。舊約的焦點在於會幕裡對上帝的敬拜,這是依據上帝詳盡的指示而建構的。本書信當時的讀者對於會幕的故事應該都非常熟悉(出埃及記25-31章及35-40章)——包括其歷史由來、陳列的細節及敬拜上帝的流程等等(「禮拜的條例」,1節)。因此作者不在此贅述細節,只提出與他要闡述的重點較有關聯的部分。

耶穌為所有尋求上帝的人,開了一條直通至聖所的道路。

會幕,最早是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時在摩西的帶領下所建造的,是「屬世界的聖幕」(1節)。從會幕外門進入後,第一個區域稱為外院,是所有敬拜者聚集之處。會幕本身的第一個房間稱為聖所(2-3節),只有祭司能夠進到裡面執行祭司的工作。在聖所之內有七個燈盞的金燈臺(必須要常常點著保持明亮)以及擺放陳設餅(12個餅,每個安息日更換,只有祭司可以吃)的供桌,還有黃金包裹燒香用的香壇(在至聖所內),每日兩次燒香(早晨與黃昏)來象徵人民的禱告。聖所後方是「至聖所」(3節),只有大祭司每年一次能夠進到裡面。在至聖所裡有用黃金包覆的約櫃,裡面存放著永不腐壞的嗎哪金罐(出埃及記16章32節)、亞倫祭司職分受到挑戰時那根發芽開花結實的杖(民數記17章8-10節),以及上帝用指頭寫下十誡的兩塊石版(申命記10章1-5節),這些都是與出埃及事件相關的物品。約櫃的上蓋被稱為施恩座(「蔽罪座」,5節),兩個黃金基路伯(天使)在約櫃上高張翅膀,遮掩施恩座。約櫃代表上帝榮耀的同在以及祂與以色列人的誓約。上帝應允會在至聖所與祂的子民相會(出埃及記25章22節)。

這一切都遵照上帝在律法書中的指示。多個世紀以來,罪人都按著這些指示和方式敬拜聖潔的上帝。但是當基督到來以後,這一切都變得多餘的,因為這些建築、擺飾,以及在聖殿中的儀式,顯然都只是影子,基督才是實體。耶穌為所有尋求上帝的人,開了一條直通至聖所的道路。


反思:

為什麼上帝要這麼詳盡地指示建造會幕的細節?會幕的結構及敬拜儀式如何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基督的位格與事工?

根據新約聖經的教導,我們(個人及群體)就是上帝的殿(哥林多前書3章16節,6章19節)。這對我們有何意義?我們可以藉著基督來到上帝的面前,與祂建立關係。花些時間思想這所代表的意義並向基督獻上敬拜。

留言

筆記


writer1

作者簡介

蘇諾銘博士(Dr. Robert M. Solomon)於2000年至2012年間擔任新加坡衛理公會會督。退休後,他受邀至世界各地擔任特會講員及授課。他著書超過40本,包括《忠心到底》、《鍥而不捨的上帝》、《人生是一場賽跑》、The Conscience、The Sermon of Jesus等等。

此作者的天路系列著作

天路系列由靈命日糧事工製作及出版。

我們的使命是讓改變生命的聖經智慧,變得易懂、易得。

權利和權限  |  條款和條件  |  隱私政策

我們使用小型文字檔案(cookies)爲你提供更好的網絡瀏覽體驗,繼續瀏覽即表示你同意這項使用方式。 按此瞭解我們使用cookies的詳情並瞭解清除cookies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