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

作者: Robert M. Solomon

第6日


上帝的兒子——耶穌必須成為人的第三個理由,在於祂與人類的緊密相連,以及祂對我們身為「血肉之體」的憐憫(14節)。祂與我們一樣,具有同樣的人性,並在生命的恐懼、試煉及黑暗中與我們同行。

耶穌與我們同行,陪伴著我們走過死蔭幽谷,進入永生,祂挪去我們所有的懼怕。

我們最深層的恐懼就是死亡。人類想方設法用各種宗教儀式來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因為對今生之後的一切完全無法掌控。希伯來書的作者指出,使我們被死亡恐懼轄制的元兇就是魔鬼(14-15節)。魔鬼傳遞關於死亡和未知事物的錯誤訊息,使人陷入迷信的捆鎖中,或用謊言讓人忽略死亡這個事實(參創世記3章4節)。耶穌不僅教導我們有關死亡的真理,更替我們受死,然後從死裡復活,從而為我們戰勝了死亡。我們知道耶穌已經把死廢去,於是我們不再被死亡的恐懼所轄制。耶穌與我們同行,陪伴著我們走過死蔭幽谷,進入永生,祂挪去我們所有的懼怕。

「祂凡事該與祂的弟兄相同」(17節)這句話強調了主耶穌的人性。因此,祂得以「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17節;參羅馬書3章25節)。祂不僅為我們受死,祂今天仍然與我們同行,讓我們能因祂的同在以及諒解得到安慰。祂並不是一位不知人間疾苦和試探的遙遠神祇;相反地,祂「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18節)。與我們一樣,耶穌受到强烈的試探(參馬太福音4章1-11節;路加福音4章1-13節);但與我們不同的是,祂勝過一切試探,從來未曾犯罪(4章15節,7章26-28節)。

祂在世的日子多受試煉;祂了解孤獨的滋味(馬太福音26章40節),了解人的軟弱困乏(約翰福音4章6節)、失望(馬太福音17章17節)、飢餓(馬太福音21章18節)、悲傷(約翰福音11章35節)、被誣告(馬太福音26章60-61節)、忍受羞辱、藐視,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路加福音23章32-37節)。因此,每當我們遭受苦難時,祂可以用體恤的眼神看著我們,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耶穌為我們忍耐到底」。10世上沒有一人像耶穌一樣「能搭救被試探的人」(18節)。

10 參莫理斯所著的 Hebrews, p. 30。


反思:

為什麼知道耶穌經歷了人世間所有的試煉及試探,能夠帶給我們安慰及力量?

耶穌是我們慈悲忠信的大祭司(17節),這為何如此重要?耶穌本有上帝的形像,卻為我們降卑為人,為此向祂獻上感恩。

留言

筆記


writer1

作者簡介

蘇諾銘博士(Dr. Robert M. Solomon)於2000年至2012年間擔任新加坡衛理公會會督。退休後,他受邀至世界各地擔任特會講員及授課。他著書超過40本,包括《忠心到底》、《鍥而不捨的上帝》、《人生是一場賽跑》、The Conscience、The Sermon of Jesus等等。

此作者的天路系列著作

天路系列由靈命日糧事工製作及出版。

我們的使命是讓改變生命的聖經智慧,變得易懂、易得。

權利和權限  |  條款和條件  |  隱私政策

我們使用小型文字檔案(cookies)爲你提供更好的網絡瀏覽體驗,繼續瀏覽即表示你同意這項使用方式。 按此瞭解我們使用cookies的詳情並瞭解清除cookies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