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51-100篇
作者: Mike Raiter身為基督徒,我們可以預期到會有迫害的發生。但是,彼得警告我們,如果我們真的遭遇逼迫,必須是為義受苦(彼得前書3章13-17節),而不是因為我們做出錯誤、不合上帝心意的行為。如果基督徒自己在職場做出不好的行為而受到辱罵並被稱為偽善,這並不算是被逼迫。只有在「為義受逼迫」時,我們才會因此得福(馬太福音5章10節)。
聖經中所記載以色列人受到最大苦害的時期,應該是西元前586年聖殿被毀的那段期間。但這樣的苦難完全是以色列人應得的。這也極可能是詩篇79篇寫作的時期。與74篇類似,79篇是這場災難倖存者的哀歌。詩人一開始就提醒上帝,這是祢的產業、祢的聖殿、祢的僕人,以及祢的聖民(1-2節)。既然這一切都是屬上帝也是祂所看為寶貴的,詩人因此呼求祂前來拯救。
亞薩並沒有否認以色列人所遭逢的苦難是因為他們所犯下的罪惡,也認為上帝的懲罰是公義的。但他的問題在於,「祢要動怒到永遠嗎?」(5節)因為下一代的人仍然在承受上一代他們父母輩當年悖逆上帝的後果(8節),所以亞薩才會這樣哀求。
詩人在此祈求兩件事情。第一,他尋求上帝的赦免(9節)。他希望祂的懲罰能夠結束,他們才能夠重建他們的生活。第二,他懇求上帝:「將祢的忿怒倒在那不認識祢的外邦」(6節;另參11-12節)。以色列或許活該受罰,因為他們持續悖逆上帝。但那些前來殘殺毀壞他們的國家,同樣也應該得到祂的審判。
而為什麼這是上帝應該行動的時刻?這裡我們再次看到兩個理由。第一,「為祢名的緣故」(9節)。詩人在意的是,那些國家並沒有將上帝應得的榮耀歸給祂。相反地,他們認為以色列人的上帝無力拯救他們。第二,上帝的拯救會帶來人民的頌讚「直到萬代」(13節)。
從歷史的角度回顧,這首詩篇的祈求確實得到回應,因為帶給以色列毀滅苦楚的國家巴比倫,後來在西元前539年亡國。隔年流亡的以色列人就被允許返國重建耶路撒冷。
曾在印度宣教的傳教士亨利.馬丁(1781-1812年),因著世界上許多國家沒有敬拜這個世界的救主而煩心,他曾經寫道:「如果耶穌沒有得到榮耀,我就無法苟活。」79篇的作者也有同樣的感嘆。他希望上帝拯救他們脫離苦難,讓整個國家能夠稱頌祂的大能及慈愛。不論我們是否遭受苦楚,榮耀上帝應該是我們禱告的終極目標,也是我們衷心的渴望。
為什麼詩人禱告祈求上帝的拯救及饒恕時要說是「為祢名的緣故」?我們得到拯救為什麼能夠榮耀祂?
請分享你從這首詩篇學習到該如何為受逼迫的教會禱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