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作者: Mike Raiter又一次,我們看到耶穌與罪人同席吃飯,挑起了法利賽人的憤怒回應(2節)。在15章,耶穌說明祂為什麼要與罪人吃飯。
耶穌說了三個分別關於走失的羊(4-7節)、遺失的錢幣(8-10節),以及浪子(11-32節)的比喻。三個比喻講的都是同一個重點:人若失去了貴重的東西,再找回來的時候,必定會喜樂地慶祝。我們的天父也因為罪人悔改歸向祂而滿心歡喜,而耶穌就藉由與他們一起吃喝來反映這樣的喜樂。
第三個比喻高潮迭起,帶來強烈的情感衝擊(11-32節)。走失一隻羊或者遺失一個錢幣與失去一個兒子是無法比擬的。因此,那父親大大喜樂(22-24節)。但是第三個比喻卻有一個讓人意外的結局。耶穌藉著大兒子這個人物的出現,直接講明法利賽人就如同這位大兒子一樣,對憐憫施恩的天父表示憤怒(25-32節)。
大兒子極為憤怒,因他父親開心地迎接悖逆的小兒子(28節)。他說:「我服事你這多年」;這句話顯示他對於父親的性情毫不了解。舊約律法規定要用石頭將悖逆的兒子打死(申命記21章18-21節),這個大兒子所要的是審判,而不是恩典。
這兩個兒子與父親的關係其實都出了問題。一個是離家的浪子,另一個則是驕傲的大兒子,但父親對待兩個兒子一視同仁。他都走出來對他們說出恩典的話語。他的最後一段話責備了大兒子:「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對上帝恩典的抱怨,就是反對上帝救贖罪人的計畫。
比喻的最後並沒有告訴我們大兒子如何回應他的父親,但我們看到原本流浪在外的小兒子如今坐在屋裡,而一直以來在這家裡的大兒子這時候反而在屋外(28節)。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13章30節)。
人的內心常常自然地會抗拒恩典。「那不公平!」當我們看到有人得到他們似乎不配得到的恩典,特別是當我們認為自己更有資格得到時,就會這麼覺得。這也正是恩典的奇妙之處。
浪子回頭的比喻(11-32節)教導我們真正的悔改有什麼特點?
你是否也曾經對上帝恩待其他人而感到忿忿不平?我們如何在與他人相處時更適切地反映上帝的恩典。
留言 (0)